无障碍浏览 访问人民银行主站
首  页 机构简介 公告信息 金融数据 区域金融 政务公开 金融知识 热点专题 联系我们
高级搜索
| 我的位置:江西省分行 > 热点专题 > 金融支持服务“三农”发展

扶贫中之贫 攻坚中之坚——人民银行乐安县支行推进深度贫困村金融扶贫显成效

字号 文章来源: 2019-12-24 16:18:3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乐安县金竹畲族乡大通村、半坪村、谷岗乡水口村,是全省审定抚州市县域唯一的3个深度贫困村,交通基础实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金融基础条件薄弱,辖内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63户,贫困发生率16。39%,高出全县贫困发生率的1。89个百分点。为积极响应中央及省、市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要求,人民银行乐安县支行主动作为,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瞄准深度贫困村的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和重点任务,突出目标导向和精准要求,坚持普惠和特惠相结合,致力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信贷支持产业扶贫,提出“多措并举、突出重点、全力攻坚”的金融扶贫新理念,全力推进深度贫困村脱贫摘帽。

一、主要做法

(一)多方联动,打好“金融+政策扶贫”的组合拳,撬动金融精准扶贫引擎。

一是多方联动、合力推进。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金融办、县财政局、县扶贫移民局、县发改委、县人民银行、县金融机构等成员单位的深度贫困村精准扶贫领导小组,推动出台《乐安县金融支持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指导意见》、《乐安县深度贫困村产业扶贫实施方案》等多项金融扶持政策,形成政府主导、人民银行推动、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同时明确了“金融+政策扶贫”的工作目标任务,将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扶贫政策有机融合,建立了政府增信平台,延伸农业风险担保补偿基金、光伏扶贫风险担保补偿基金等向深度贫困村倾斜,达到政府增信撬动金融资源投入的目的。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参与金融精准扶贫,发挥示范作用,督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精准扶贫从“漫灌”到“滴灌”、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确保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积极发挥风险担保补偿基金弥补扶贫贷款担保不足的作用,运用扶贫贴息政策减轻贷款主体的成本负担,调动金融机构扶贫的积极性,实现了金融扶贫效果的最大化。

(二)优选“金融+项目扶贫”,夯实金融精准扶贫基础。

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紧盯国家扶贫项目目录,从扶贫项目中择优选取信贷支持对象,做到“扶贫项目一落地,金融服务就跟进”,金融支持项目安排精准对接,疏通扶贫开发的经济金融血脉。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扶贫的优势,针对边远山区贫困村及地质灾害易发区村庄,大力实施“金融+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深度贫困村-半坪村县农发行争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22万元,用于改造村内公路、修建进村公路砌挡土墙、实施入户路硬化、新建700米灌溉水渠一条、修建900米陂坝一座、改造桥梁一座、200米桥头公路一条,落实资金500万元,用于乡到村内公路改造。

(三)做强做大“金融+产业扶贫”,放大金融精准扶贫带动效应。

引导金融部门通过实施“金融+绿色产业、金融+生态农业”新思路,推动金融扶贫与农业特色产业精准对接,着力推进“4+X”产业扶贫向深度贫困村和贫困对象延伸,“4”即是毛竹、油茶、蚕桑、烟叶;“X”即各贫困户按需自主选择适宜其发展的短平快产业项目,包括蘑菇种植、肉牛养殖、养猪业、水产业等20多个项目门类。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主办行制度,探索建立“金融+特色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链模式。针对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在为满足自身经营发展前期投入资金较大,后期资金需求旺盛,无法提供有效抵押物的现状,推出“产业扶贫信贷通”、“产业脱贫贷”、实现“一次授信,循环使用”。推动县农行开发“农家乐”产品发放贷款1。2亿元带动支持金竹畲族乡村开展旅游扶贫综合开发,带动就业人口150人,帮助贫困户30多户脱贫。带动深度贫困村-半坪村发展产业,县农发行争取产业扶贫帮扶资金257万元,用于发展500余亩的毛竹林、油茶林低改及养殖户帮扶,协助成立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种植桑树120亩,新建蚕房1170平方米,协助成立稻花鱼养殖合作社,吸纳9户贫困户,协助成立光伏发电合作社,吸纳47户贫困户。

(四)探索“金融+贫困户扶贫”,找准金融精准扶贫突破口。

县扶贫移民局牵头与当地人民银行以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作,对深度贫困人口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作为金融扶贫的重点对象,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先后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对接深度贫困村,推广“产业扶贫贷”产品,设立风险补偿金4000万元,按担保金1:8的比例发放贷款,在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行信用评级基础上,选取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景、有一定收入保障、遵纪守法好、信用记录好、有较好生产经营项目的“四有两好一项目”的贫困户进行一一对接,运用好扶贫贴息政策,增强放贷额。引导农商行积极探索“政府+银行+保险+专业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的精准扶贫信贷模式,贫困户一旦选定发展项目,政府、农商行、合作社当即跟进,合力解决其资金、技术、销路等难题,形成利益联结体,确保“扶贫一个,见效一个,成功一个”。

(五)推行“征信+”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积极开展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努力培育“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等信用细胞,为金融精准扶贫创建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强与县扶贫办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运用扶贫信息管理系统的大数据平台,实现扶贫信息管理系统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有效对接。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农信社乡村网点覆盖面广、农户信用贷款及信用评定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指导县农信社有序推进深度贫困村贫困户建档工作:一是加强统筹,实行主办人负责制。要求农信社对3个深度贫困村进行逐一对接,以基层网点包村负责人为建档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片包干,包村到人。二是分类建档,提高信贷满足率。要求摸清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特别是“四因五缺”内容,对有劳动能力、缺资金、有贷款意愿的贫困户优先建档采集农户信息。截至11月末,县域农户信用档案建档面达80%,三个深度贫困村信用档案档面达100%。创新开发的“产业脱贫贷”、“光伏贷”“扶贫信贷通”小额贷款产品,已向深度贫困村授信278户、发放贷款684万元。

(六)探索“金惠工程+扶贫”模式,帮助深度贫困村提高金融知识。

人民银行乐安县支行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教育向深度贫困村延伸的举措,制定出台《乐安县深度贫困村农村金融教育实施方案》、《乐安县深度贫困村金惠工程志愿者“1+1”行动方案》等文件。一是组织“金惠工程”志原者与深度贫困村结对培训初中二年级学生201人;组织诚信文化进乡村活动,开展诚信文化课堂讲座120多人次,真正起到“教会一个学生,带会一个家庭”农村金融知识普及理念。二是开展金融知识进村驻站各种宣传活动,制作活动展板10块,制作针对农村地区培训的大众金融知识PPT宣讲课件,配合县劳动就业部门在创业培训中宣讲,配合县扶贫部门在扶贫攻坚脱贫培训中宣讲,发放普惠金融光碟6盘、教材500份、宣传资料700份,累计培训受众人数达800余人。

二、初步成效

(一)补齐了普惠金融服务发展的短板、贫困户“获得感”增强。通过定向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优化,深度贫困村贫困户获得感显著提高。精心打造的3个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布设了助农取款终端、转账电话、移动POS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第一时间将创新开办的各类扶贫信贷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户不仅可以在自己的“家门口”办理存取款、转账业务等金融服务业务,同时也为获得扶贫产业发展资金节约了融资成本和时间成本。

(二)金融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攻克深度贫困的堡垒,在于有效资金用于发展产业,增加贫困人群收入。3个贫困村确定20多个短平快产业项目,带动了60户贫困户参与,形成了村村有种养基地,村村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户户有脱贫增收项目的格局,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贫困户稳步脱贫增收。截至2019年10月末,深度贫困村信贷投入余额达1500万元,其中:精准扶贫贷款668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115,较去年同期增长128。66%。其他各类创新型信贷产品在深度贫困村落地开花,如县财产保险公司针对深度贫困村贫困户在畜牧、作物、林木、种养设施、财产及人身意外等打造的综合保险的“深贫保”项目已为250户贫困户提供保额高达12万元的保障。

(三)深度贫困村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通过加快深度贫困村信用体系建设,为贫困户建立信用档案,完善贫困户信用信息征集和评级,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打通了深度贫困村信用梗阻,改善了深度贫困村信用环境。深度贫困村信贷投放保持快速增长,但不良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村民信用意识、防范金融诈骗、人民币反假等金融素养不断提升,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2019年10月末,不良贷款率最高不超过2。8%,3个深度贫困村信用村建设覆盖率达100%。

(四)特色产业较快发展,农民实现稳步增收。深度贫困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布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民持续增收。其中,大通村发展特色种植种植茅台韭菜60亩,带动15户贫困户、半坪村发展稻花鱼养殖1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余元。水口村支持双孢菇产业发展成为贫困户的重要增收渠道,现已建成大棚5个,带动50多人就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